马克思主义自信的辩证法(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18-09-01 11:31:50
  • 0
  • 0
  • 111

马克思主义自信的辩证法(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李宏剑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上的自信,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发展着的哲学形态,也是一种实践着的哲学体系,其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寻找到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科学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并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创建和确立了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哲学路径和理论依据,以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信。

马克思主义自信既是一种历史大范畴,解决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规律中的社会建设问题及体制代替问题,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哲学路径和理论依据,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信的理论表述和构建当代及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信既是一种哲学大视域,解决着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怎样终结,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如何形成的问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只有社会主义方向确立、道路确立、理论确立、文化确立,并且在确立的形态上实现了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才确立并形成自信的逻辑前提。

实现马克思主义自信,有三个历史性和哲学性条件,一是社会主义能否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哲学命题解决的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自信的辩证法。

一、社会主义能否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只有社会主义代替了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建立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从根本上达到自信的程度。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探索出的一种理论产物。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一种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当一个阶级或是一个社会已无法处理其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时,必然会发生裂变或是动荡,这是因为这个社会的生产力已不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经济基础已不适应上层建筑的需要,意识形态的哲学视域上已无法产生能够广泛实践的真理,真理已在这个社会终结,这个时代为此需要一个新的理论的产生,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实践来引领这个时代的方向。这种状况之下必然会产生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这种旧的社会制度。这是解决人类社会普遍矛盾的必然的哲学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的形成条件正是这种社会条件的历史性产物,其解决的正是如何处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创新中的哲学原理。

那么,有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能否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吗?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其他的社会制度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种理论的假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实践。在目前阶段的人类社会在制度方面的实践中,只有一种已经走到实践边缘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存在,只有一种已经走向广泛实践并不断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的存在,这两种社会制度形态在社会实践中普遍地存在着,历史地存在着,发展地存在着。

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治概念,最先被政党普遍应用于社会领域内的是苏联。苏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立了苏联共产党,并由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之下,创建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模式。那么,苏联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破产?苏共又为什么解体呢?在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破产和苏共解体后,这些国家又实行了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代替了社会主义社会,而非社会主义社会代替了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问题呢?又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呢?

苏共及苏联社会主义解体,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也有其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苏共不断否定自己的历史,否定自己历史的基础上又去选择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的发展规律没有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规律上探索,而总是跳跃式或是断代式发展,有些发展是不切合实际的,有些发展是脱离国情的,也有些发展是没有代表广大人民的愿望的。同时,其也没有为自己所选择的社会主义进行定位,社会主义究竟坚持什么道路,举什么旗的问题没有说的清楚,许多人开始对信仰迷惘起来,更多方面的社会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形成,让这些人对社会主义制度动摇起来。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苏联始终没有说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要不是把社会主义说成是民主的化身,要不就是不断否定社会主义在各个建设时期的历史。

一个社会历史的形成,承载着很多相互关联的东西,并且,在每一个时代,社会历史都会产生新的社会特征。而对每个时代的社会特征,没有从哲学的视角给予客观的解释,从而使社会弊端大于社会发展,这是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破产的直接因素。

当然,苏联社会主义的破产,并不能从哲学形态上证明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成功的社会模式,也不能从理论形态上证明社会主义不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产物,只是从哲学视角说明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果社会主义不遵循党的执政规律,不遵循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不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规律这个大前提,依然会发生理论的停顿,思想的僵化,甚至发生破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也曾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它的出现,也是遵循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才推动了社会进步,结束了封建社会,使英国、美国等一批曾经实行奴隶制的封建社会实行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从而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给予解决,那就是剥削问题,这个问题一直留存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大的区别就是,社会主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致力于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就成了水到渠成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只有遵循关于发展创新的一般规律,才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虽然,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国情,但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的社会制度虽然正影响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格局,并建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理念,但其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共识与社会制度,仍然任重道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哲学命题的出发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哲学命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格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呢?为什么不继续实行封闭发展呢?这其中,深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在创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模式时,就是摆脱空想成分,从治国理政的视角,得出一个比较文明,比较科学,比较先进的历史性结论,那就是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创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前提。

既然社会主义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产物和哲学产物,就意味着这种产物必然要走向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行才是其的本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把民主共和国看作千年王国,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正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最后的国家形式里阶级斗争要进行最后的决战。”【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年版,第315页。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建立及其理论形态的完整形成后,资本主义在最后的历史阶段所进行的最后一程表演。由此说明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灭亡,是要在战斗中灭亡的一种社会方式,这种战斗,有多种方式存在,可能是战争,可能是其它方式。但至少说明,资本主义是必然会从历史舞台上退出来的。

对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改革开放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要走向世界,达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目的。

既然社会主义社会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进行改革开放,就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

从社会主义的历史脉络中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无论是哲学构建,还是理论形态的创建,都不是产生于中国,其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观察和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考察后得出的理论结论,并且,这一理论结论诞生于欧洲,其社会模式诞生于苏联。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所以,无论从哲学形态而言,还是从其它方面而论,社会主义是从全球视角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形态,不论其的实践性而言,还是其的理论性而言,都带有国际化色彩和国际性问题的视角。其的理论形态和实践视角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产物,其不能是一个国家的经验论,也不应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而应是全球各个国家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上的选择,国际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基本的哲学表述。

既然是国际社会的理论产物,就得从全方位视角搞改革开放。起码,改革开放能具体解决三大历史性问题。一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和国际社会普遍并轨。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如果关闭国门,敌对势力更加加剧对我们的经济封锁,先进的技术传播不到国内,我们的人才也无法在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只有扩大改革开放领域,才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观察全球的社会主义历史性命运,才能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比较,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优势,什么是我们的劣势,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来,把我们的产品流通到世界范围,使经济杠杆在全球发挥作用。二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世界走近中国,了解中国,并接受中国的道理,为最终实现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打下基础。如果不改革开放,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如何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三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从理论上证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自信。

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自信,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前提,那就是其能否从全球视角观察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运,并得出哲学性结论。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否优越于国际社会,是否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只是我们说了的问题,而是看同国际社会对比后的理论结果。只有对比,我们才能发现,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的优越性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经过社会实践,我们在选择这条道路之后,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道理也是如此的。尤其是文化自信这一哲学范畴从哲学体系上的构建,更需要我们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文化自信是什么?是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后的文化,还是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个需要在理论上作出准确的表述,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不一致的,我们怎么信?当然,我们的文化自信包容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滋养了共产党人,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二者的一致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处于社会主义这个精神血脉之中,这也是两种不可分离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体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切出发点和理论归宿,要认识中国,必然从改革开放的历史体系上建立哲学体系,为改革开放确立顶层设计的理论命题,并以改革开放作观察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发展走向,才能读懂中国,说清马克思主义自信的道理。

三、马克思主义自信的辩证法

从哲学形态而言,马克思主义自信的哲学范畴的形成条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自信、科学社会主义的自信、哲学自信的理论紧密关联,这三者的共同条件的共同形成,才是决定马克思主义自信的理论条件的形成。

而每一种哲学形态,每一种存在着的哲学视域或是经过实践所形成的哲学问题,都存在着思辩性与实证性的辩证统一,都涵盖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从普遍到特殊,从偶然到必然,是哲学视域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质的规定性呢?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回答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自信这个哲学问题。

回答是肯定的,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有质的规定性的,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最终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最初是一种从理论上描述出来的理想社会,经过实践,已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理想。而经过实践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又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处于探索状态。在探索状态中,我们不断进行着理论创新,并且在创新中得出新的哲学结论,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国情,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实现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实现的不断质的飞跃的理论形态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视角实现了自信状态,因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的真理,并在真理的条件下,“我们党明确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就包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哲学内涵。

实现马克思主义自信,就是一种理论证明和哲学证明条件的形成,理论证明了我们所举的旗,所走的路,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使马克思主义从原理上为中国的发展作出科学的定义;哲学上的证明说明了我们所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道路选择,理论选择,制度选择和文化选择。

实践也证明,是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了中国,并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结束了封建社会制度,开创和建立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救中国,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没有传播到中国之前,许多志士仁人赴汤蹈火,奔赴在各种救国的道路上,也选择过其他强国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到了国破家亡、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地步。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在中国的传播,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才使中国结束了封建专制和殖民垄断,达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中国,在于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种停顿的真理,而是一种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的真理,其总是从实践的视角创新理论,其又总是从创新的理论形态上形成新的哲学视角,得出新的哲学结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得到不断实现质的飞跃的现实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形态上建立了体系完整,哲学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质的飞跃的哲学要素。实践则是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征所进行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概念的提出,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科学准确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大范畴和哲学大前提。

从哲学形态而言,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时代的理论命题,从而使这个时代不断处于需要理论、产生理论的状况之中,也是一个时代的哲学证明,从而让这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质的飞跃,形成一个又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思想产物,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条件,这个条件的哲学条件就是实践。为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信条。正是这一真理信条从哲学视域的确立,才使马克思主义自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前提。

通过发展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发展中成为一个时代的真理信条,这个真理依然是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哲学结论,而不是一尘不变的产物。但这个真理,却是当代最科学的真理,因为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产物,是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自信的哲学路径与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就是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自信的理论依据和哲学路径。

只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信,我们才能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超越马克思主义中构建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实现质的历史性飞跃,这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自信的时代命题及对当代和二十一世纪哲学规律的注解,这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自信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和必然的规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